在日前召开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国家卫健委“晒”出电子病历应用的成绩单。全国范围内,半数医院未形成电子病历系统,达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四级以上的医院占比仅约6%,七级以上水平的医院仅2家—— 

  @医学生 医疗机构这些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是舍得花钱的,有的医院“砸钱”甚至以亿元计。但在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当前的电子病历系统在病种专业化方面有待完善,特别是在重大疾病领域,临床数据的个性化需求还无法满足。系统操作繁琐也常被医生“吐槽”,在日复一日录入海量数据的过程中,“消磨了从医的乐趣”。在不少医院,电子病历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和整合度不高,有的医院甚至把电子病历和电子医嘱建成两套系统,使得原本可以解放医务人员的信息化工具,最终变成了“同样的事得干两遍”。很多事情技术手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但系统建设背后的利益博弈,却是技术无法撬动的。 

  @深海里的旋转小妖 应该说,随着医疗信息系统的全面普及,电子病历逐渐替代手写病历,已经成为记录患者医疗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于医生来说,由于具有数据化、信息化、方便化、详细化等特点,共享电子病历有着种种有形无形之好处。对于患者来说,使用共享病历,不仅可以提高看病的精准度,而且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检查,大大减少精力消耗和经济负担。让人遗憾的是,虽然共享电子病历有着种种好处,但在事实上,共享电子病历却是始终“在路上”。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识问题,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共享电子病历的意义,也有不少人担心共享电子病历之后会加大隐私泄露可能。二是利益问题,表现为一些医院出于利益保护主义,缺乏共享的主动性,甚至为共享设置障碍。 

  @北冥有鱼 系统总是不断更新,目前我们对电子病历的认识还有些狭隘,在电子病历的概念上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所谓电子病历是指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电子病历不仅指静态病历信息,还应包括提供的相关服务。电子病历也不等同于 “医院信息系统”,它重点针对个人在医疗机构接受各类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技术发展和应用内容上看,电子病历应具备三个内涵,即包含了病人的完整信息并能进行共享;能提供医疗提示和报警;能提供资料库支持。 

  @静待花开 电子病历试点的“成绩单”不尽如人意,这与缺乏刚性的行政约束不无关系。实践证明,仅靠医院管理研究所进行分级评价工作,力道略显绵软。如果相关工作能在各种考核和评级中占有更大的权重,医院管理者们恐怕会更加重视。据透露,从今年开始,电子病历评级情况会在全国正式发通报,引导各个省进行横向比较,让地方政府和医院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打破利益藩篱是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构建区域信息平台,让医生更方便,让患者更安全,让区域数据共享成为可能,真正发挥技术对效率的倍增作用。 

本文转载至安徽日报


发表评论期待您的独特见解

Q友评论Q友评论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不代表Q医疗立场

0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