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预定、大会赞助及演讲:李小姐1314 5977 656
CHCC2026第27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
举办地点:中国天津
举办场馆: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国展大道888号
举办时间:2026-05-23 至 2026-05-25
展位预定、大会赞助及演讲:李小姐1314 5977 656
指导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建整合联盟
主办单位:筑医台、国药励展、北京筑而瑞科技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北京筑而瑞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医院30年进化史:从挂号缴费到 AI 问诊,医疗正在被重新定义
从手写病历到电子档案,从排队挂号到手机预约,从医生凭经验诊断到 AI 辅助看片…… 那些让你觉得 "方便了" 的细节 —— 那可能就是智慧医疗最生动的注脚
智慧医院的发展早已渗透到我们就医的每一个细节。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变革,而是历经四十年沉淀的迭代升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智慧医院如何一步步从 “流程数字化”走到“服务人性化”,看看那些改变医疗的关键转折点。
1993 - 2000年
把病历搬进电脑,医疗效率改革的起点
流程优化与标准化的迫切需求
20 世纪 90 年代初,医疗行业受传统流程效率低、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困扰。医院运营流程繁杂,传统纸质流程和人工操作易出错、延误并浪费资源,流程优化与标准化成为核心任务。
通过引入HIS(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等,医院开始尝试将业务流程电子化、信息化。HIS系统能够实现患者基本信息的录入、存储和查询,以及挂号、收费、药房管理等功能的数字化操作。临床信息系统则聚焦于患者的诊疗过程,记录病历、检验结果、医嘱等信息,方便医生随时查阅和分析。这些系统的应用,逐步替代了纸质流程,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提高了流程的准确性和效率。
电子化、信息化的初步探索
在流程驱动阶段,电子化、信息化是主要的探索方向。这一时期,医院开始重视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将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电子化存储。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可访问性,也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奠定了基础。
以病历管理为例,传统的纸质病历查找困难、容易丢失,且难以实现多部门共享。电子化病历系统的出现,使得医生可以在不同科室、不同终端上快速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史、诊疗过程等信息,为准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信息化的推进也促进了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打破了信息孤岛,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
该阶段虽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聚焦于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对医疗服务的深度优化和创新还相对有限。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医院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2009 - 2019年
政策推着医院跑,智慧医院“红利”时代
政策引领下的发展方向
2009 - 2019年,智慧医院的发展进入政策驱动阶段,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其指明了方向。《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视,也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指引。政策从多个维度对智慧医院发展提出要求,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价、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智慧服务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智慧管理分级评价标准等。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价政策,推动医院不断完善电子病历系统,提高病历的质量和规范化程度。这不仅有助于医疗信息的准确记录和传递,也为医疗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则致力于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的开展。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分级评价标准,引导医院在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和优化,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黄金十年的发展成果与局限
在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医院在这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电子病历系统、健康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提供在线挂号、预约检查、报告查询等智慧服务,方便患者就医,改善患者体验。同时,智慧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应用也逐渐深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然而,政策驱动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政策的落实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的医院能够快速响应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而一些基层医院受限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政策驱动主要侧重于规范和引导,在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深度变革方面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医院在遵循政策要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为了达标而建设的情况,缺乏对智慧医院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主动探索。
2019 - 2024年
技术重构,AI成了医生“新同事”
技术成为内生动力的体现
2019 - 2024年,智慧医院发展进入技术驱动阶段,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成为智慧医院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包括信息集成平台、移动互联网医疗、医学影像AI、大数据、AI + 互联网医疗、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
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了医院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移动互联网医疗则推进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完成挂号、问诊、缴费、查看报告等操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医学影像AI助力辅助诊断,通过对医学影像的智能分析,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大数据应用在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实现疫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策略制定。AI + 互联网医疗助力患者服务提升,智能问诊机器人、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医疗服务。云计算助力医院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云端存储和计算资源,降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数字孪生实现高效运营决策,通过构建医院的数字模型,模拟医院的运营流程,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技术驱动下的应用之路探索
在技术驱动阶段,智慧医院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深入渗透。在临床诊断方面,医学影像AI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诊断模式,医生可以借助AI技术快速准确地分析X光、CT、MRI等影像,发现潜在的疾病隐患。在患者服务方面,移动互联网医疗和AI + 互联网医疗的结合,为患者提供了全流程的在线医疗服务,从预约就诊到术后康复,患者都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获得支持和服务。在医院管理方面,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帮助医院管理者实时了解医院的运营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然而,技术驱动阶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医疗数据包含大量患者的敏感信息,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成为关键。此外,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医院需要培养和引进既懂医疗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确保技术能够有效落地和发挥作用。同时,技术驱动不能忽视医疗服务的本质,要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应用而忽略了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医疗质量的根本提升。
未来:不止“聪明”,还要“懂你”
内涵驱动的核心价值导向
未来,智慧医院将进入内涵驱动阶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医疗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改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集团化管理优化和卓越专科打造等核心价值。内涵驱动强调从关注技术应用和流程优化,转向对医疗本质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探索。
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医疗技术、服务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以适应社会对医疗健康服务的更高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意味着智慧医院要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医疗行业的转型升级。医疗质量提升是智慧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技术赋能和管理优化,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患者就医体验改善关注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需求,从预约挂号到康复出院,打造全流程的优质服务体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致力于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服务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医疗整体水平。集团化管理优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提升医院集团的运营效率和协同能力。打造卓越专科则聚焦于医院的特色学科建设,提升专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影响力。
内涵驱动阶段的挑战与机遇
内涵驱动阶段为智慧医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机遇在于,随着社会对医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智慧医院有机会在医疗服务模式、医疗质量提升、医疗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服务;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然而,挑战也不容忽视。首先,内涵驱动需要医院转变发展理念,从注重规模扩张和技术应用,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这需要医院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观念转变。其次,实现内涵驱动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包括政府、医院、企业、科研机构等,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智慧医院的内涵建设。此外,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卓越专科打造过程中,需要解决技术创新与医疗规范、人才培养与引进等问题,确保创新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医疗实践。
结语:把握智慧医院发展轨迹,引领医疗未来
智慧医院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了医疗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前进。从流程驱动的起源奠基,到政策驱动的黄金发展,再到技术驱动的应用拓展,直至未来内涵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深入理解这一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把握智慧医院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在未来的发展中,智慧医院需要继续深化各阶段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注重医疗服务的内涵建设,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医疗质量和就医体验。同时,要积极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只有这样,智慧医院才能真正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落地,引领医疗行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人们的健康福祉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王子佳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设计总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家委员会专家组专家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中心绿色低碳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近零能耗建筑测评专家组专家
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建筑与装备专委会专家委员
深圳市绿色低碳医院建设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实验室安全专委会专家委员
长期专注在医疗项目、科研及实验室项目的设计与建设管理领域,担任深圳市吉华医院项目、深圳市新华医院项目、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项目等30个专科及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前期项目主任,同时也担任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前期项目主任,著有专著一本,合著一本,发表论文16篇,拥有14项实用新型专利,作为主要起草人参编国家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20余本。

Q友评论Q友评论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不代表Q医疗立场